春回大地,黑龙江省春耕备耕工作有序推进。拌肥站机器轰鸣,为土壤提供科学的“处方”;“四情”监控系统立即进行预警,捕获现场信息;各种农业机械和工具的新维护已经准备好了。田野处处展示着“科技风格”,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 走进绥化市北林区中国区域稻谷养殖基地的“5G育苗大棚”,智能喷灌系统排列整齐,棚帘与通风系统协同运行,电子屏幕上的温度、湿度和土壤pH值一目了然,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贯穿育苗的全过程。 目前,绥化市北林区正处于水稻育苗的黄金时期。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卢国臣穿梭于“5G育苗大棚”,指导工作人员开展“育苗盘”工作。 “5G育苗大棚”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摆秧盘”工作。新华社记者沈易瑾摄影 “通过5G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准确的控制,比手动更准确、更方便。”卢国臣自豪地介绍说,这个5000多平方米的“5G育苗温室”可以满足500多亩水稻插秧的需求。据估计,它生产了55万公斤优质香稻种子(质量),并可获得数千种水稻育种材料,以帮助水稻种子的繁殖。 在海伦市前进镇,东兴现代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席刘春生兴奋地带着记者来到合作社无人机专业飞行防御旅的“设备区”,自豪地展示了他们的“有效干部”——DJIT60型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刘春生叹了口气。去年,合作社利用农村振兴资金350万元购买了大江T60型无人机45套,成立了前进镇无人机专业飞行防御旅,不仅完成了自己合作社的飞行防御工作,还为全镇提供了服务。与传统劳动力相比,无人机飞行防御效率可提高50倍以上。“2024年,作业队飞行防御工作面积达到70万亩,利润达到140万元。”他说。 根据喷洒作物的需要,将混合比例的生物产品加入植物保护无人机后,工作人员只需控制摇杆,无人机根据预设通道和高度有序进行“一喷多促”工作。 前进镇无人机专业飞防大队无人机开展“一喷多促”工作。受访者提供图片供图片供应。 “近年来,海伦市积极落实‘一喷多促’促进早熟、提单产的政策。成立无人机专业飞防大队是试点项目之一。”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王永久表示,“一喷多促”作为作物生长后半段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化学品用量,还可以有效提高单产量,平均亩产量增加5%左右。 “今年,我们计划购买55架DJIT70型无人机,飞行防御工作面积达到100万亩,利润达到200万元。”谈到未来,刘春生充满信心。 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示范田和农垦区,造福更广阔的地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以“土地复垦合作”为答案。 长期以来,北安南部农业发展存在生产力薄弱、传统种植技术落后、种植收入低等问题。为促进周边城镇逐步实现农业种植标准化,北安分公司全面开展农业社会服务。通过全过程托管、技术服务、阶段托管等多种方式,为北安幸福林场、通北镇、海兴镇等地区60.98万亩耕地提供专业服务。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郝敬中说:“从种子选择到栽培技术、秋粮收割,农场都有专业的团队,为周边乡镇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海星镇兰光村村民张连明说:“前几年,我们自己种植的大豆亩产很难超过400公斤,但去年全程托管后,大豆亩产达到440公斤”,“我们不必担心耕种、管理和收获的各个环节。” 北大荒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机工人联合整地海星镇兰光村垦地合作地块。受访者提供图片供图片供应。 垦地共创的关键在于“授之以渔”。 近日,北安市召开了以垦地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培训会,农场建设参与者围绕良种选择、生产工艺、害虫防治等内容进行了讲解。来自北安市通北镇、海兴镇的3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大型粮食种植者和农业机械农民齐聚一堂,努力学习。 通北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王莹莹感慨道:“在深入了解农场先进种植技术和农机标准化运行要点后,我们收获颇丰。”。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上,科技正在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农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