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设备,如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报告。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是全国智能驾驶加速的关键一年。未来,智能驾驶将成为空调、座椅等车辆的“标准配置”。那么,目前的政策发布了哪些信号呢?“智能驾驶平等权利”将对行业和消费者产生什么影响?未来智能互联汽车产业的趋势是什么? 政策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密切关注新时代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合作,完善扶持政策,继续巩固和扩大产业竞争优势,稳步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的优质发展。加快自主驾驶产业化发展,推进智能网络汽车准入和道路交通试点,完善标准体系,有条件允许L3自主驾驶车型生产准入,促进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的完善。 4月1日起,《北京市无人驾驶汽车规则》正式实施,首次对L3级以上个人乘用车自动驾驶测试作出具体规定;在深圳市南山区,首批智能网络汽车市场化运营试点许可证代表智能网络汽车实现城市应用领域;上海共开通自动驾驶测试路面1586条,总长2767公里,实现浦东机场与浦东金桥、临港新区的数据共享。。各地正在加快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建设,走出中国的“加速”。 “智驾平权”需要安全拖底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将智能驾驶系统引入更具成本效益的车型。“智能驾驶平等权利”和“全智能驾驶”一度成为行业的热门词汇,汽车市场的竞争也从“价格战”转变为“智能驾驶战”。 “‘智能驾驶平等权利’涉及到智能驾驶产品的成本控制和包容性,前提是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这对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转型升级非常重要,客户将不可避免地从中受益。但‘智能驾驶平等权利’也应避免该行业的过度‘内部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所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告诉记者。 安全问题是关键。汽车工业从电气化向智能化转变,新的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从高速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到城市NOA,技术挑战不断增长,对软件算法、硬件计算率和系统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伟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仅靠自行车智能,无法突破成本和安全的“天花板”。 “目前,汽车公司推出的智能驾驶产品提高了对复杂交通环境的理解,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各种先进的多模态大模型的支持下,进一步增强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邓志东说:“空间理解能力和动态时间理解能力。 车路云一体化将是最佳选择 2022年3月,我国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分为6级。其中,L0-L2是驾驶辅助,驾驶员需要全程监控驾驶;L3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接管;L4是高度自动驾驶;L5是完全自动驾驶。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L2或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的普及率已超过55辆%。目前,汽车公司已启动L3级无人驾驶汽车量产。 要达到L4级自动驾驶,还需要哪些条件? 车路云一体化是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的重要途径。其中,5G、5g-a等移动通信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不同交通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控制,具有延迟低、带宽大的特点。苗圩表示,中国的车路云集成方案具有很高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是实现智能汽车产业化、低成本、广覆盖发展的最佳选择。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孔林向记者介绍,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孔林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仍需要处理车路云集成的覆盖问题,包括C-V2X网络,车辆端还需要配备通信终端。中国工程院教授吴贺泉预测,车路云集成可降低80%%交通事故。交通事故。 “中国需要全力突破一段式端到端自动驾驶计划,不断提高VLA的时空理解能力和决策推理能力,重点关注大规模高质量的预培训数据集和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计算率。同时,要注意处理道路云集成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成本、盈利机制等问题。”邓志东说。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应加快国家自主驾驶法律规范建设,开设无人驾驶汽车专属保险,包括强制保险、商业保险、三责任保险等,严格规范智能驾驶、自主驾驶、无人驾驶、完全自主驾驶等词汇和适用场景,防止汽车企业夸大宣传。 “作为一件新事物,NOA智能驾驶产品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人类驾驶的劳动强度,为客户提供了新的驾驶体验;另一方面,要加强智能驾驶产品的安全监控功能,加强智能驾驶安全培训,完善道路云基础设施,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始终把人身安全作为发展自主驾驶技术和产业的底线和红线。”邓志东说。 (责任编辑:admin) |